5月7日,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创意设计系带领学生前往西安市民俗博物馆进行“观壁画·赏民俗”文化研学活动。本次活动受到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活动组织广告艺术设计、书画艺术专业40余名师生,通过实地参观与专家讲解,深入探索关中民俗文化与清代壁画艺术,并特邀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湉担任讲解嘉宾,为师生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活动聚焦西安市民俗博物馆核心展区——东岳庙大殿的清代单体壁画。壁画以“东岳大帝及54司职”为主题,构图恢弘、色彩浓郁,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的道教信仰与民俗风貌。刘湉副教授从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技法及文化寓意入手,详细解析其线条的遒劲与色彩的象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她特别指出:“壁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宝库,如何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数字设计的语言,是当代创作者的重要课题。”
在民俗器物展区,学生们近距离观摩了拴马桩、凤翔版画等代表性展品。数余根雕工精湛的拴马桩,顶部胡人驭狮、瑞兽腾云的造型,见证了关中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在120余幅精品年画中,涵盖祭祀画、门神、吉祥图案等题材,如《何尊》《槽头神》等经典作品,生动展现民间对福禄寿喜的祈愿,并结合多媒体技术解读年画背后的传说与习俗。刘湉副教授结合展品,强调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记录、重构传统民俗,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数字创意设计系主任常江表示,此次活动是“非遗+设计”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范例。未来将与博物馆深化合作,围绕壁画纹样、拴马桩造型等元素,开展课题研究与文创开发,推动学生创作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数字作品,如动态插画、IP形象等,助力传统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
参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更激发了创作灵感。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张同学感慨:“拴马桩的雕刻细节和壁画色彩让我震撼,未来想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品牌设计,用现代语言讲述民俗故事。”书画艺术专业王同学则表示:“传统技艺的精妙提醒我们,创新需扎根文化土壤,数字技术应成为传承的桥梁而非替代。”
本次研学活动通过学术解读、实地体验与创新探讨,深化了师生对关中民俗文化的认知,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设计转化提供了新思路。艺术与传媒学院将持续搭建跨界合作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注入动能。
供稿:常江
审核:陈敏直